我院2017年上半年总计填写有效ADR报告表共101 份,其中严重的19例,新的一般11例,一般71例。关联性评价:肯定3例,很可能62例,可能36例。
一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的各项数据统计
表1:ADR报告科室分布
| 报告科室 | 数量 | 构成比 | 报告科室 | 数量 | 构成比 | 
| 中医内科 | 41 | 40.6% | 神内科 | 3 | 3.0% | 
| 呼吸内科 | 14 | 13.9% | 五官科 | 2 | 2.0% | 
| 肾内科 | 6 | 5.9% | 普外科 | 2 | 2.0% | 
| 急诊科 | 6 | 5.9% | 肝胆外科 | 2 | 2.0% | 
| 心内科 | 5 | 5.0% | 妇产科 | 2 | 2.0% | 
| 泌外科 | 4 | 4.0% | 骨外科 | 1 | 1.0% | 
| 消化内科 | 4 | 4.0% | 产科 | 1 | 1.0% | 
| 小儿科 | 3 | 3.0% | ICU | 1 | 1.0% | 
| 感染科 | 3 | 3.0% | 门诊 | 1 | 1.0% | 

表2:ADR填报人员职业构成
| 职业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
| 医生 | 40 | 39.6% | 
| 护士 | 10 | 9.9% | 
| 药师 | 51 | 50.5% | 

表3:ADR用药途径
| 用药途径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
| 静脉滴注 | 91 | 90.1% | 
| 肌肉注射 | 3 | 3.0% | 
| 口服 | 7 | 6.9% | 

表4:ADR性别分布
| 性别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
| 男 | 37 | 36.6% | 
| 女 | 64 | 63.4% | 

表5:ADR年龄分布
| 年龄(岁)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
| ≤9 | 2 | 2.0% | 
| 10-19 | 3 | 3.0% | 
| 20-39 | 10 | 10.0% | 
| 40-59 | 39 | 38.6% | 
| ≥60 | 47 | 46.5% | 

表6:ADR药品种类及构成比
| 药品种类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涉及药品 | 
| 抗肿瘤药 | 40 | 39.6% | 紫杉醇注11、吡柔比星注8、环磷酰胺注6、多西他赛注5、奥沙利铂注3、卡铂注3、顺铂注2、吉西他滨注2 | 
| 抗菌药 | 28 | 27.7% | 左氧氟沙星注10、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6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4、阿奇霉素注2、莫西沙星注2、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注1、头孢曲松钠注1、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注1、头孢呋辛注1 | 
| 心脑血管系统 | 10 | 10.0% | 脑蛋白水解物注2、长春西汀注1、法舒地尔注2、单硝酸异山梨酯注1、硝普钠注1、硝酸甘油注1、贝那普利片2、 | 
| 维生素类 | 4 | 4.0% | 脂溶性维生素注3、维生素C注1 | 
| 呼吸系统 | 2 | 2.0% | 氨茶碱注1、氨溴索注1 | 
| 消化系统 | 1 | 1.0% | 奥美拉唑注1 | 
| 肝胆系统 | 2 | 2.0% | 硫普罗宁注1、门冬氨酸鸟氨酸注1 | 
| 抗过敏药 | 1 | 1.0% | 西替利嗪滴剂注1 | 
| 阿片类镇痛药 | 2 | 2.0% | 曲马多注射液2 | 
| 抗病毒药 | 1 | 1.0% | 阿昔洛韦粉针剂1 | 
| 抗精神病药 | 1 | 1.0% | 奥氮平1 | 
| 中成药 | 2 | 2.0% | 血栓通注射液1、醒脑静注射液1 | 
| 其他 | 7 | 6.9% | 间苯三酚注2、呋塞米注1、右旋糖酐铁片1、二甲双胍片1、甲强龙注1、布洛芬混悬液1 | 

表7: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
| ADR累及器官及系统 | ADR例数 | 构成比 | 主要临床表现 | 
| 皮肤及附件损害 | 30 | 29.7% | 皮疹、荨麻疹、红斑、瘙痒、潮红、红肿 | 
| 肝胆及胃肠系统损害 | 9 | 8.9% | 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口干、纳差 | 
| 心血管系统损害 | 6 | 5.9% | 心悸、心动过速、出汗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低 | 
| 神经系统损害 | 10 | 9.9% | 头晕头痛、烦躁幻觉、乏力、眼花、昏迷 | 
| 呼吸系统损害 | 3 | 3.0% | 胸闷气短、呼吸困难、窒息、发绀 | 
| 血液系统损害 | 41 | 40.6% | 白细胞、粒细胞减少 | 
| 其他 | 2 | 2.0% | 乏力、疼痛、高热、寒战、体液变化 | 

二、分析与评价
1.ADR报告填写与上报 我院已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,医师或护士发现不良反应,在内网上统一上报,由临床药学室补充及审核,并及时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。
2.从2017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据分析看,有如下特点:
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仍以药师为主;
静脉用药不良反应更多(可能与静脉用药量大,反应更易观察有一定关系);
女性多于男性;
年龄越大,报告的不良反应例数越多;
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临床表现血液系统损害,为41例,接近一半,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,为30例。严重的有19例,主要表现为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减少,因此要加强抗肿瘤药物的管理,正确合理地应用,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,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。
3.在药品不良反应中,有28例为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,占相当大的比例,其中以氟喹诺酮类比例最高,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,这与药物的广泛使用有着必然的联系。左氧氟沙星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胃肠道不适,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要警惕其相关不良反应,尤其是老年患者,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。
4.上报的101例ADR中,有51例(占50.5%)为临床药学室人员在查房及抽查病例过程发现并上报,剔除后,上半年临床各科上报50例,只达到要求的一半。
5.医师应正确诊断后,按药品适应症,根据患者情况以合适的剂量、频次、输液速度给药,减少不必要与不合理的联合用药,密切观察相关不良反应,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、防范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伤害。
6.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尚存在以下问题:
① 上报超出时限,严重不良反应要求半个月内上报,一般不良反应要求一个月内上报;
② 未在病志中记录;
③ 严重不良反应未对相关药品留样;
④ 上报非不良反应,例如:皮试阳性。
7.在多次督促中,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上报难主要原因如下:
① 部分医师对药品不良反应关注不够;
② 医护工作繁忙无暇上报;
③ 虽然多次宣教,部分医护仍害怕引来麻烦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;
④ 部分医护从来没报过,诉不会操作;
⑤ 觉得没意义;
三、奖励与处罚
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填报作为年终科室考核指标。
1.处罚
各科室每年度上报例数指标:除中医内科20例,ICU为5例外,其他各临床科室均为10例。对于未完成指标的科室,每少1份,罚科室100元。行政查房时给予扣分。
2.奖励
每上报一例药品不良反应,奖励上报者20元,对于及时完成上报任务的科室予以300元的奖励。
出现不良反应/事件隐瞒不报者,发现一次罚款100元。
药剂科在行政查房及抽查病例过程发现隐瞒不报,或虽已上报但未在病志中记录的,将予以扣分及处罚。
【注意】
* 由于厂商、供应商等原因,少量药品的规格、厂家、价格等可能变更,甚至停产!
由于工作繁忙,处方集可能有遗漏、部分药品说明书可能有错误或未更新,请勿过分依赖!
本页内容仅供专业人员参考,患者请勿擅自用于疾病诊断、治疗等!
♥ 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后在微信中使用更便捷!

			
				
				
				
		
		